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评估报告
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益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省青基会”),成立于1994年,业务主管单位共青团河北省委,属全省性公募基金会,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其宗旨是争取海内外关心我省青少年事业的团体、个人的支持和赞助,促进我省青少年教育、科技、文化、环保等事业的发展,推进我省现代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省青基会”有了较快发展,从事公益事业的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涉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境保护、扶贫、保护弱势群体等诸多社会公益领域,对于推动我省青少年公益事业的发展、促进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我省管理比较好的社会公益组织之一,受到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全社会的广泛赞誉。2011年,省青基会被省民政厅评为5A级基金会。根据全国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网站根据各基金会对外披露信息综合评比) ,省青基会透明度排名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一、“省青基会”工作概况
“省青基会”的事业范围比较广泛。凡是与青少年发展有关的领域都是该会的事业范围,主要侧重于青少年的文体教育、环境保护、帮残助弱、扶贫救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省青基会” 作为一支十分活跃的民间力量,在这些社会公益领域发挥着基金会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职能。该会秉承服务社会的宗旨开展青少年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内容也多为社会普遍所关注,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眼前比较紧迫的,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问题。
希望工程是省青基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希望工程实施25年来,省青基会相继开展了援建希望小学;快乐体育、音乐、图书、希望厨房等希望小学快乐系列配套建设;资助贫困中小学生; 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希望小学教师培训;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等项目。同时,还积极应对突发性灾难,组织向灾区献爱心活动。截止2014年底,全省希望工程共累计资助中小学生213474名,高中生13399名,大学生32563名,援建希望小学853所,捐建希望图书室、希望体育室、希望电影院线、希望电脑室、希望音乐室、希望美术室、希望厨房等1979个,培训奖励希望小学教师5171名,累计援建保护母亲河公益林54170亩,募集赈灾资金2489086.16元。
二、“省青基会”工作成效评价
“省青基会”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将项目与活动作为载体,通过各类项目和各种活动参与到我省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弥补了政府、企业在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方面的不足。
1、成为在多元社会中逐步形成群体表达、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省青基会”自成立以来,“希望工程”作为重要公益事业活动一直延续进行着,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25年来,“希望工程”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海内外团体、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已经成为我省社会参与广泛、最富有影响力的社会公益事业,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动员社会力量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截止2014年底,全省希望工程累计收到社会各界的2.6亿元捐款,凝聚了社会各界成千上万人的爱心,彰显了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高昂热情。
2、成为表达和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力量。“省青基会”肩负关怀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各类公益项目基本都是面向农村、社区、贫困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弱势青少年群体。无论是希望工程,即通过援建希望小学,救助贫困学生继续学业、帮助贫困地区农村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还是启动“圆梦大学”行动及教师培训活动和教师支教活动,都是通过积极反映民众诉求,动员社会资源向农村、偏远地区流动,向贫困群体流动,以帮助那些贫困人群获得生存、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通过这些公益慈善活动,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青少年得到了社会的关爱,解决了上学、生活等实际困难,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和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缓解了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成为调节社会资金流向、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渠道。
“省青基会”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下,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开辟多渠道资金来源,用所募集到的资金,有效地资助兴办青少年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公益慈善事业,自发地调节社会资金流向公益慈善事业,也就是对社会的物质财富进行“第三次分配”,可以说成为社会一定利益的调节器,维护着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省青基会”通过这些公益捐赠活动,使社会财富从较富有的地区、阶层、单位部门和个人那里流向较贫困落后的地区、阶层、单位部门和个人,起到了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作用。
4、成为社会倡导奉献爱心、强化公益精神、服务社会的示范窗口。“省青基会”始终坚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公益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在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为富裕起来的人们向社会奉献爱心搭起了互助的桥梁,使人们的爱心和奉献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得到了升华,从而最终体现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思想。始终坚持弘扬社会文明新风,是“希望工程” 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优势所在。“助学育人,共创希望”是“希望工程”不变的宗旨,但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建造希望小学和资助家庭贫困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上,更可贵的是在全社会架起了爱心互助的桥梁,倡导和弘扬了尊师重教、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和时代风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美德和风尚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省青基会”参与社会管理启示
“省青基会”成立以来,在我省青少年公益事业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多重领域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国家和企业无法替代的。“省青基会”的许多作用和社会影响及其社会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也给全社会带来诸多启示。
1、在市场和政府机制之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省青基会”所从事的青少年公益事业是在市场和政府机制之外,弥补了市场经济的失灵和政府机制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希望工程、大学圆梦行动、助学进城计划等公益项目和活动的开展,对改善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初级教育及其基本教学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省青基会”在推动我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推动我省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在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省青基会所从事的公益事业是移富济贫的事业,它主要以志愿捐赠的方式来实现富有阶层帮助贫困阶层的良好互动,可以说是社会财富的一种重新合理转移,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缩小了社会贫富之间的差别。“省青基会”从开始援建希望小学拓展到现在的综合素质教育、传承家乡文化、志愿服务等内容,始终肩负着关怀弱势群体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改善弱势青少年的受教育环境,解决家庭贫困青少年求医、就业等困难,帮助他们脱离贫困。不仅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学,还要让他们像城里孩子一样,享有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强化了社会公益价值理念,推动了社会公益制度建设。“省青基会”通过青少年公益事业的开展,有效地抵制了市场经济竞争中极端的利己主义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价值观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在全社会树立起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摆脱贫困、改善生存环境同时,使广大青少年从献爱心的活动中得到了自我兴趣的拓展,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倡导一种“有我利他”的公益精神,这种公益精神实现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为整个社会生活领域提供了全新的价值理念,更广泛地调动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省青基会”所从事的社会公益事业,不仅弘扬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扶贫济困、互助友爱的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社会互助实践形式的体现,从而推动了我省社会公益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4、在公共服务、社会中介、公民参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青基会”通过20多年开展青少年公益事业,使许多公民通过青少年组织活动,参与到了社会服务中来。广大公民通过参与创造了政府与单位体制之外的公民有序参与新渠道,提高了对公共政策的认可程度,也填补了公共服务的空缺。这项青少年公益事业的开展,也强化了中介组织的功能,弥补了政府在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薄弱环节。此外,还提供了各阶层群众参与公共管理、服务公共事务、发挥个人能力的机会;体现了社会关爱精神,推动了人有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困等不同领域、地域、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公益事业,树立了较好的社会公益形象,促进了社会协调发展。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2015年1月